最后一轮谈判?美方劝14亿中国人做一件事情,想把中方当冤大头
据美国财政部官网消息,财长贝森特在中美第三轮关税谈判前夕公开呼吁,希望中国 14 亿消费者增加对美商品采购。
贸易(资料图)
5 月日内瓦谈判中,中国宣布放宽稀土开采与出口管制,美国则暂停对价值 120 亿美元的中国电子设备加征关税。6 月伦敦磋商期间,双方就农产品检疫标准达成部分共识,美国承诺简化中国输美水产品通关流程,中国相应调整了对美大豆的进口检验频次。两次接触中,关税壁垒的局部松动与政策协调的有限进展,为后续谈判积累了基础。
美方此次核心诉求远超以往协商范畴。其明确提出,要求中国全面解除对美汽车、能源、医疗设备等 23 类产品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,允许美国企业以等同于本土市场的条件进入中国消费领域。对比菲律宾市场可见,该国对美电子元件实行零关税政策,美国却对其香蕉制品维持 25% 的进口税率,这种单向开放的不对等性已形成现实案例。
当前中美关税暂缓协议距到期仅剩 17 天,有消息称双方正商议将协议延长 3 个月。在此节点推动中国扩大采购,美方意图明显。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,去年美中贸易逆差较前年扩大 12%,通过扩大对华出口平衡账目,既能缓解国内产业压力,也可为谈判增添筹码。
展开全文
贸易(资料图)
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庞大,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47 万亿元。但消费者选择并非盲目。美国牛肉在华售价较同类国产产品高出 30% 以上,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网络覆盖不足,这些现实因素制约着市场接受度。国产手机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 78%,家电产品质量与国际品牌差距持续缩小,本土供应链的成熟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商品的进入门槛。
中美在新能源技术研发、气候变化应对、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存在广泛合作空间。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与中国光伏产业制造能力的结合,可形成优势互补。但美方去年将 234 家中国实体列入贸易限制清单,今年又加码芯片出口管制,这种一边寻求合作一边设置障碍的做法,破坏了互信基础。全球供应链监测数据显示,因美方政策波动,去年中美企业合作项目中断率上升 18%。
贸易(资料图)
中国在谈判中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原则。对美大豆、玉米等农产品的进口,基于国内市场需求与价格优势的综合考量,而非单方面妥协。面对美方不合理要求,中国有充分的政策工具应对。去年对美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的调整,今年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化工产品关税的优化,都体现了基于自身利益的灵活应对能力。建立健康稳定的经贸关系,需要美方摒弃 “只占便宜不吃亏” 的思维,以务实态度推动问题解决。
全球经济复苏需要中美两国发挥建设性作用。美方若持续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互利共赢之上,不仅会错失合作机遇,还将损害全球产业链稳定。中国市场的开放进程始终基于自身发展节奏,任何试图让 14 亿消费者为美国经济问题 “买单” 的想法,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判断力与行动力。
评论